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教育是民族振兴、社会进步的基石,是提高国民素质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。随着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出台,改革试点范围的扩大,人民群众看到了教育的进步和希望。
但改革不能一蹴而就,要真正解决群众关心的那些热点难点问题,就必须深化改革。这其中,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,是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。
一、要突出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。教师的主体意识越凸显,其参与教育改革的自觉性就越大,教改的成效就会越好。但目前差距很大,以我院为例,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、考试办法、教材包括教辅用书的选用等,都是统一规定、统一操作,由于只能“照本宣科”,一些教师积极性不高,主体作用不突出。如果教师工作动力不足,教育改革的方案设计得再完美,也很难取得成效。因此,我提倡,应该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,发挥其主体作用,增强其责任感、事业心和创新精神。
二、要完善教育改革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措施。近年来,国家在改善教师待遇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,取得一定成效,但仍有一些长期形成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比如,我们一再强调教育的均衡发展,但是现实是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。一些地方也推出城乡间教师交流轮岗制度,可是城市教师参与热情不高,生怕离开了安乐窝;农村教师削尖脑袋往城里钻。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,关键在于城乡间教师待遇差距很大。让人欣慰的是,最近国务院提出,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,在工资、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,希望不是放空炮。
三、要营造和构建有利于教师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环境。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,就必须让他们有参与的途径和表达的平台。一些教师提出,像绩效工资这样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,应该给教师们发言的平台和空间。所以,我们要不断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。
四、要关注和重视基层的探索和创新。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和实践,目前,我们正在尝试开展“高效课堂”等教学方式研究,广大一线教师用爱创造着德育育人、素质教育的奇迹,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更多关注这些改革和创新,为其提供实验平台,打造宽松的环境,并推广其经验。
总而言之,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终必须体现在教学中,由教师来完成。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、投身改革的热情,才能真正办好“让人民满意的教育”。